湖南岳阳市交通学校社团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杏林光明人—徐汝奇

2022-07-31 00:31:07



徐汝奇,男,1963年生,江西省泰和县人。1984年从医,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首届毕业生,初拜师于泰和县桥头镇名老中医关培善老先生门下学徒三年,再受教于当代著名伤寒学家陈瑞春教授专修仲景之学。临证独重经方,擅长平脉辨证,以弘扬仲景学术为己任。个体开业,经常应邀到各地讲学,尚承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十一届经方运用(仲景脉学)高级研修班”,创办平脉辨证学习班(第26期已定于2015年7月15日开班),亲身带教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智利等地中医师上千人。现为泰和县,江西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分会常委,江西省健康服务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医药产业分会副理事长,台湾中医临床医学会永久顾问。




徐汝奇的学医之路——跟好师傅走对路


为了弥补私自拜师学徒没有学历的缺陷,大伯建议我参加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学习。这是一所没有围墙或者说是借助别人的围墙而建立起来的大学,,主管中医工作的吕炳奎司长,、王恩厚等都挂职当校长。授课的老师也许特别,教材是由中医学院的著名中医教授编著的,负责教学的却是分布在全国各地享有盛名的老中医。大家以振兴中医事业为己任,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为宗旨,把全国的名老中医及中医爱好者、支持者的中医热情都激发起来,各省均设立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分校,辅导站则以地级市为单位设立,学员数以万计,无论在职非在职,只有爱好中医、拥护中医就行,这是一个真真正正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传承中医的壮举。吉安辅导站尹质明站长是本地名医,虽然腿脚不便,日常诊务繁忙,教学工作却极其认真。郭志荣主任医师是个闻名全国的不孕不育症专家,授课深入浅出,结合实际病例,每堂课都引人入胜。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教材至今仍为中医同道赞许,编写的内容既适应课堂教学、也适应业余自学,教材系列的专科建设特色分明。读这所大学入门没有门槛,但毕业却没有那么容易。由于教学管理采取了学分淘汰制,考试过程又都由法律公证员监考,故每门课程的学分考试都非常严格,都自有一定难度。我这一期的学员初次上课时达一百六十多人,然而在一次次面授开课之后、一门门课程结业考试下来,学员人数一天天锐减,坚持四年学习考试取得毕业证的同期同学竟然只有18人。据称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早期毕业生,如今许多都已成为民间基层中医的骨干。前年我撰写《悟道张仲景》出版,请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老师作序,郝万山老师说:你算来是我的嫡亲学生了。我颇为不解,然郝万山老师告诉,我这个光明学子读的《伤寒论》教材,虽然作者署名刘渡舟教授,实际上是他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当年尚没有电脑,郝万山老师及其其他老师编著教材的难度、写作的辛苦可知。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个教学卓有成效的学校,尽管考试过程、考试成绩经过了法律公证,可最终毕业证的学历仍不为政府主管部位所认可。所以我在2000年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时,获准参考的身份认定,属于师承非学历人员。令人欣慰的是,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四年课程学习,使我完整地接受了中医学全科教育,并在拜师学徒的三年里,获得师父以及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吉安辅导站许多学验俱丰的老师的指导并学以致用,为未来的中医人生奠基了坚实基础。当时参与授课的中医专家中,有一位来自江西中医学院的教授——伤寒大家陈瑞春老师,为我们主讲过一场非常生动的有关小柴胡汤的应用的课,我当场就萌生了以后要向他学习的意愿,而十年后我在庐山第四届仲景学术研讨会上再次与陈瑞春老师不期而遇,能够实现拜师的心愿,成为老师的入室弟子,专致《伤寒杂病论》的学习,成长为铁杆中医,成为坚定的仲景门墙,这些或许都是完成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学习历程的未续之缘。




初到津洞医务所拜师学徒的日子,时间非常充裕,在完成切药、抓药等工作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背书、读报。师父兴趣爱好广泛,存书丰富,杂志订阅众多,尤其喜欢集报,以至于二十年后成了闻名全国的集报家。我自识字始就爱好阅读,可惜家徒四壁,片纸不留。那时父亲在永昌粮站做木工活,永昌粮站有图书馆,由于父亲不是单位的正式工,没有借书证,所以只好四处去问别人借书,好在我的看书速度极快,经常是一本二三十万字的小说一口气在一个通宵读完,也很爱护书,所以大家都乐意转借书来给父亲,并且都夸父亲有一个会读书的儿子,将来有出息之类。父亲非常得意,所以当我患病没有考上大学之时,父亲遭受的打击甚至比我还大,因此很长时候我都不敢提同学升学的事。师父家里有这么多书报可读,我感觉自己真是到了天堂。那时读的书很杂,除了师父要求必须熟记背诵的传统师承读本,我最关心的就是名医传纪。其时《山东中医药杂志》每月一期登载“名老中医之路”的系列文章,由名医本人或其弟子撰写,叙述名医成长过程、讲解经典传承的重要性,这样的内容每每令我陶醉。名医故事的主题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中医成才的要素,必须勤求博采,必须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四大经典。了解相关故事后,趁师父晚上授课,我兴冲冲提出,是否可以学习《伤寒论》?哪知师父把脸色一沉,斥责道:“还没有学走路,就想飞跑!”我当时摸不着头脑,那些平时对我有成见的师兄师姐,见师父骂我,自然十分高兴,七嘴八舌,也嘲笑我想吃天鹅肉。我感觉自己无地自容,以为自己真的是好高骛远。当如今我传授仲景之学举办平脉辨证学习班,见证海内外上千中医师随我学习,在短期内业务水准、技术能力迅速提升,专家名医辈出的时候,回忆往事,直有惋心之痛!反思师父一辈子,用方用药从不拘束,中药、西药、针灸、推拿等等,治病方案如十八般武艺,惟取效是务,不拘学术门派,患者口口相传,也算一方名医。几年后我后来才知道,师父对仲景学术的认知,只是源于口口相传、以讹传讹的中医学术流派纷争的传说,反映的却是中医学界根深蒂固的傲慢与偏见!极目所见,当代中医的现状依然令人堪忧。仲景之学同天地之化,参赞化育众生,确立三阴三阳六经,规范平脉辨证,经方运用原则大道至简,真真切切乃是中医学科的正宗、中医学者入门的捷径。其实如果用西药鉴别诊断内容对照《伤寒》《金匮》学习,医学原理昭然若揭;用《内经》《难经》解读《伤寒》《金匮》原文,仲景思想慧然独明;用《伤寒》《金匮》记载方药治疗现代疾病,对证经方灵验无比;仲景著述,原本医学公式定理,仲景经方,自是医学教育精华。故打基础,学规矩,忽略《伤寒论》,又岂止是中医学者的不幸?!




时常有同道问我如何学习中医?如此成为名医?我的回答仅一句:跟好师傅走对路!医学传承自有正途,名医成长必有规律。历史长河中,医学名家辈出,师徒相授是古代中医药教育的最重要形式,如张仲景、朱丹溪、李东垣、张景岳等医学大家均受惠于此种学术传承方式;有部分医家通过自学方式成才,如徐大椿、吴鞠通、黄元御、岳美中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尚有家族相袭、官办教学、书院研讨等一系列教育方式,亦可培养人才,但同时都非常重视并秉承传统中医教育的理念,遵循并提倡“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学习方法,尊师重教。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交通便利,应该说,我们的生活环境、学习途径比古人优越得多。然而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当代中医人才培养仅仅限于仿效西医教育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学院教育,且忽略经典体系,舍弃师承教育,显然违背了中医成长规律,不利于中医学子的成长。只有正确发挥师徒授受的优势,读经典,拜明师,注重中医传统,兼容科学创新,把现代科技成果融会贯通,将中西医各自学科优势互为整合,中医师通过自我提升的业务进修与培训,才是中医成长的快捷之路。



郭华曦供稿

包潘良编辑

2016年6月2日

浙江省东方中医信息化技术研究院

院官方网:东方中医

http://www.dongfangzhongyi.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南岳阳市交通学校社团